首先说明一点,这一系列折腾下来其实需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的,在真正开始动手之前其实最好是想一下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能看就行”,那么大可以找个在线网站,找个免费APP,完全是满足需求的。
很多影视作品会因为画质、音质、字幕等关系而导致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以上图中的B站版本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为例,电影中的信件都做了风格统一的翻译,咒语还额外做了特效,但其实网上流传的不同的版本中人名、地名、咒语名的翻译差距还蛮大的,而且特效字幕观感效果也会更好一点,另外魔法石和密室这两部还有额外剪辑的加长版,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喜欢的影视剧会我更倾向于去收藏一些更好的版本,那久而久之的话,自然就有了搭建一个私人观影系统的想法了。
其实关于资源管理这个问题,最核心的无非就是围绕着资源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资源怎么来、资源怎么存以及资源怎么用。其中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相信喜欢看电影电视的小伙伴肯定不陌生了,BT、PT、网盘分享、召唤工具人好友等等等等,就不展开了,主要说后面两个。
一、资源怎么存
1. 资源的存储和备份
首先说下资源的存储和备份,相信大家都会把重要的文件进行存储和备份,有几个建议:
备份的时候尽量选择平时使用不多的硬盘进行备份,注意是物理意义上的硬盘不是磁盘分区,比如可以选择平时不怎么插在电脑上的移动硬盘;
很重要的资料一定要做好多份备份,专业点的说法就是“异地多活”,当然对于个人来说,除了自己的硬盘之外,网盘就是“异地”的比较好的选择了,如果是涉及到一些个人信息或者敏感信息的资料要上传网盘的话可以多加密压缩几次扔上去即可,ZIP是默认不加密文件名的,也就是说加密后仍然能看到里面的文件,只是无法打开,所以加密的时候可以选择加密为7z格式;
大部分影视资源都是能从互联网上再次找到的,如果需要备份影视资源的话,尽量选择年代久远或者版本特殊的进行备份,因为BT下载是P2P,资源离现在的时间越久也就越没人做种,你再从网上再找回来的可能性就越小。
2. 影视资源的版本
当我们下载电影之后经常会看到文件名中除了电影的名称本身之外,还额外会附带一些信息,比如文件:Oppenheimer.2023.UHD.BluRay.2160p.DTS-HD.MA.5.1.HEVC.REMUX-FraMeSToR.mkv, 简单分析下这个文件名中包含的一些信息:
- Oppenheimer.2023:电影的名字和发行年份
- UHD.BluRay.2160p:代表此资源来自4K的超高清蓝光原盘
- DTS-HD.MA.5.1:音频编码为DTS-HD MA(蓝光光盘的主流音频格式),5.1声道输出
- HEVC.REMUX:视频编码格式为HEVC(也叫x265),区别于x264,REMUX表示这个视频是从蓝光原盘无损提取出来的,没有进行任何的压制
- FraMeSToR:视频压制组的名字,可以理解为视频制作者的标签
以上这些几乎每一点单拎出来可能都有不少知识点,这里重点说下我们比较关注的,视频的质量和大小。
上面这张图大概标记了现在一部主流的电影从院线上映到最终能进到我们硬盘的一个主要流程,其实不难看出,如果有喜欢的电影想要收藏,视硬盘空间大小去找对应的Remux版本和Bluray版本是最好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有蓝光原盘的,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发行策略,比如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就从来没有蓝光化,最好的版本仍然是DVD修复版,如果想知道自己喜欢的影视剧有没有蓝光发售,可以去 blu-ray.com 查阅。
然后,在上面这些参数之外呢,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关键字,这里也列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3. 影视资源的命名规范
对于一般的影视资源可以很粗略地分为两种——电影和剧集。电影这个很好理解,电影、短片、剧场版的动漫等等都可以理解为电影,而剧集则是由一系列文件组成的连续剧,比如电视剧、动漫、纪录片等。
关于电影命名上的一些规范,上面其实说的蛮多的了,但如果你根本就不关注这些参数,其实可以更简单。对于电影来说,一个电影文件的标题最核心的肯定是电影名,对于一些重名率比较高的名称,你最好还要注明电影的年份,所以推荐电影的命名可以参考下图:
然后在电影的命名中还有一些不怎么常见的缩写,比如加长版 Extended Cut,导演剪辑版 Director's Cut,未分级版 Unrated Version,标准收藏版CC等等。对于这些多版本的电影,最好在名称上加以区分,如果你要使用Plex等媒体管理软件来区分这些版本的话,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具体的要求需要参考下各个软件的文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展开了。
/Media
/Movies
Blade Runner (1982) {edition-Director's Cut}.mp4
Blade Runner (1982) {edition-Final Cut}.mp4
对于电视剧来说则复杂一点,但最核心的几个要素还是一样,电视剧名称+年份+第几集,考虑到国外的很多电视剧是分季的,所以你还需要标注这是第几季才行,季度的英文是Season,在文件中简写为S,集数的英文是Episode,在文件中简写为E或者Ep,所以电视剧的标准命名可以参考这个结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国产剧和日韩剧是不会写季度信息的,因为很多就一季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批量加上S01的标题,而对于另外一些网盘传播的资源,不符合规范的就更多了,比如直接是 1.mp4 这样的文件表示第一集,这种资源保存的话,是需要批量做做一些处理的。
这里推荐两个软件,分别是 Windows 版本的 Advanced Renamer 和 Mac 版本的 A Better Finder Rename ,这两个软件都有强大的重命名功能,支持批量替换、批量增加、正则表达式、自动递增等功能,当然了,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收录的资源就比较标准。
4. 影视资源的刮削
我们打开爱奇艺或者腾讯视频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广告肯定就是五颜六色的海报墙了,拿电影举例,这里包含了电影的海报、剧情简介、工作人员等信息,这些数据我们称之为一部电影的“元数据”,但这个元数据信息在我们自己上面整理的资源里当然是没有的,而所谓刮削,就是根据你的电影名去互联网数据库上下载元数据的过程,这样即使我们在浏览自己硬盘里的资源的时候,也能很方便的进行选片的操作,相当于实现了一个自己的爱奇艺。
影视资源的详细数据一般来自TMDB(The Movie Database),大部分刮削工具基本上也都是从这里获取的数据,如果把数据刮削到本地的话,海报、横幅、图标等影片图库一般是以图片的格式存放在电影文件夹,而演员、配乐、故事简介、播放时间、电影类型、影评等等文字信息一般存储在与电影同名的一个nfo文件中。
大部分情况下在你资源命名规范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自己去刮削的,因为你的视频播放器或者家庭影音服务会帮你做这个事情。当然如果你说,我有强迫症,我就是要在本地刮削和保存这些信息,也可以,你可以使用一款名为 tinyMediaManager(简称TMM) 的软件来进行刮削,此外,如果你想按照固定的命名规则来重新整理你的文件的话,你也可以利用TMM来进行自动化操作,你只需要分别告诉他你的电影和剧集存放的路径,然后TMM在刮削完成后就可以按照指定的命名规则进行整理。如果你电脑中有大量的电视剧,你还可以用它来批量查找你的剧集中缺失的部分,比如某些动漫缺失的OVA、电视剧的特别篇等等。
刮削和命名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文件从混乱无序到规整有序的一个过程,在工具的帮助下,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个蛮解压的过程。
二、资源怎么用
做了这么长的铺垫,终于才进入正题部分——资源怎么用。
0.最后的准备工作
一般在家庭网络的范围内,数据是完全可以不考物理传输的,举个例子,你的电脑里有一部下载好的电影想要观看,你可以选择在同一台电脑上使用PotPlayer播放观看,但其实在同一网络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用你的其他任何设备访问到这部电影。所以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个门槛高需要NAS,其实不是的,在整个链路里,你完全可以抛弃掉NAS,只不过使用NAS会让你的整个流程更加稳定和方便罢了,毕竟是一个功能齐全运行稳定的存储系统。
至于如何设置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专用的存储系统(NAS、Unraid等)一般都有傻瓜式的操作可以把文件共享出去,如果你是 windows 电脑或 mac 电脑,可以依靠smb协议把文件共享出去,具体操作流程其实也蛮简单的,网上检索下应该就可以。
以下的播放链路都是基于以上这个前提的,就是说你的资源无论存在哪,其实都可以在电视上进行播放,只要媒体资源所在的机器本身是运行状态即可。
1.AppleTV + infuse
首先把AppleTV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吧,主要是目前的电视盒子里面,AppleTV确实是独一档的,原因除了本身超强的内核和解码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一款叫 infuse 的软件,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用户买AppleTV的首要原因,颇有种”为了这碟醋才包的这顿饺子“的感觉。当然,AppleTV上除了infuse外还有很多玩法,可以作为家庭中枢、旁路由以及IPTV等。
infuse的本质其实就是一款附带了文件管理和影视刮削的视频播放器,可以连接家中处于同一网络连接之下的任何存储设备,最近的版本更新中新增的对于直连阿里云盘的支持更是让这个软件一度火出了圈。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原因,软件本身的素质也是很能打的,无论是画质表现还是兼容性都是首屈一指的,无论是HDR还是杜比视界都支持的很好,此外,软件本身在苹果系全平台都有并且通过icloud同步数据,所以对于苹果全家桶玩家是很方便的。
使用infuse的话,基本上从资源到你的播放端的链路很简单,大概如上图,可以直连本地、直连网盘,网盘也可以映射为本地。
下面展示一个infuse在MacOS上打开后的效果,移动端和AppleTV电视上的显示效果类似。
当然了,很多小伙伴平时喜欢用夸克、115、天翼等其他云盘,虽然infuse暂时不能直连,但也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曲线救国”的,这个可以我们待会儿再说。
所以,如果你比较“懒”但是又想要实现比较好的观影效果(影视墙、高码率、HDR、杜比视界等),性价比比较高的方式就是这个 AppleTV+infuse,甚至在使用阿里云网盘观影的情况下,不需要NAS也不需要额外的媒体管理服务,只要资源本身的命名是规范的(如上面所说,这个规范其实挺宽松的),大部分影视剧都能正确的被识别。
当然,infuse软件的细节很多,也并非上面说的那么十全十美,实际上也有很多令人诟病的毒点,目前市面上也已经出现了类似VidHub这样的竞品软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功能更好的软件出现。关于价格的话,infuse是订阅制的,想要尝试同款软件的话可以试试VidHub,国人开发,目前还不支持杜比视界(作者还在研究,等支持杜比了肯定要转成收费了)。
2.家庭影院三剑客
上面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案,也是最容易看到效果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说,infuse的本质还是一个视频播放器,对于资源管理、分类和检索的部分是很薄弱的,举几个例子,播放列表、智能合集以及系列电影的自动聚合是很弱的,所以目前比较主流的方案是引入一个“中间商”,使用单独的媒体管理软件来管理影音资源,而类似infuse这样的终端播放器只对接媒体管理软件来进行播放,各司其职。
目前关于媒体管理软件,最主流的有三个,俗称家庭影院三剑客。分别是 Plex、 Emby 和 Jellyfin,后两者同源,Emby主要走收费路线提供更好的服务,Jellyfin则是开源的免费方案,Plex与他们的区别类似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区别,闭源但很精致,除此以外,如果你使用的是绿联、极空间等国产NAS品牌,也可能会自带自己的媒体管理软件(比如极空间的极影视)。他们的功能都非常的相似, 都可以管理你的电影、剧集、音乐等媒体文件,然后通过局域网甚至互联网给外部的用户推流,让用户访问、观看, 如果你有公网ip, 还是实现外网访问「NAS」中的影片, 实现类似于「视频网站」的功能, 这三款各有各的优缺点,感兴趣的后面可以展开聊聊。
三款软件的演变流程如下,可以做个简单的了解。
- 「Kodi」 是在 2002 年推出的开源媒体中心,最初运行在 Xbox 上,原名 XBMC(Xbox Media Center),后来逐渐发展成多平台的开源媒体中心
「Plex」 是在 2008年出现的 「Kodi」 开源分支,在 2015 年彻底闭源,成为商业软件
- 「Emby」 最初是开源软件,从 3.5.3 版本变成商业软件
「Jellyfin」 基于 「Emby」,「Emby」 的一些核心开发人员对 Emby 闭源不满,在 「Emby 3.5.2」版本的基础上开发了免费的 「Jellyfin」
3.资源的聚合
前面说了infuse可以直接连接阿里云盘,但如果你用的是夸克、115或者你用的媒体管理软件,一般是没法直接连接网盘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第三方网盘聚合的服务来把不同的网盘聚合到一起,并且可以提供某种协议供我们直接连接,比较成熟的有两个软件:clouddrive2和alist。
clouddrive2的原理是把你的网盘聚合到一起并且挂载到本地盘,你可以把网盘当作你的本地硬盘来用,当然并不全是,下载和上传的速度仍然取决于网盘,并不能超越网盘本身的限制,免费版支持挂载一个网盘,如果你有多个,可以选择付费使用。
而alist更适合有代码基础的人使用,支持的网盘更多,也可以使用webdav协议挂载到本地,但其优势不在于此,它更像是一个网盘盒子,把多个网络存储聚合成一个统一的存储空间来用。然后alist还有很多共享的服务,比如比较出名的小雅alist,这些服务已经聚合好了大量的资源,如果你有个闲置的机器,可以直接使用这样的第三方资源库,连找资源的功夫都省了。
当然,网盘的挂载其实还可以有很多选择啦,比少数派的文章 https://sspai.com/post/79131 推荐过很多,感兴趣可以自己跳转观看。
4.终端播放器的选择
前面零零散散说了这么多,然后我们来总结下,具体需要哪些设备才能玩转起来,我们以最终如何把媒体资源输出到电视上并且有完整的海报墙为目标来说的话,有下面这几种选择:
第一个,最便宜的法子,不用电视盒子,你可以在电视上直接安装 Kodi ,资源的部分可以依靠上面说的法子连接你聚合后的资源,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但是,首先Kodi本身对电视有一定的性能要求,如果你的电视不是最近几年买的,就不建议去安装了,其次 Kodi 作为一款开源免费的产品,并不是开箱即用的,也就说需要你花时间折腾一下(毕竟不花钱就得花时间,哈哈哈哈)
然后是电视盒子+Kodi,可以选择神盾、杜恩、芝杜等比较专业的盒子,也可以选择小米、腾讯、当贝,甚至可以买N1刷CE(100块),此种方案相比于上一种,对电视的负担没有这么大,而且根据你的硬件配置可以解锁更高清的观看体验,蓝光原盘、杜比视界、无损全景声等。优点是可折腾性很强,而且支持国内的爱优腾(假如你既想要家庭影院又想要国内的爱优腾作为辅助的话,相比于ATV就是优点),缺点仍然是kodi本身以及某些特定的版本可能会有些小bug。
最后就是上面专门提到的AppleTV+infuse,优点很多,硬件性能很强大(比前面说的基本都要强),支持海外流媒体,然后AppleTV本身作为苹果生态的一员可以作为智能家居中枢来使用,但缺点也同样明显,最重要的就是本地播放时音频不能源码直通,不止次世代音轨全都无法直通而是处理过后再输出,另外就是作为流媒体盒子,外网需要魔法加会员有一定的门槛,内网如爱优腾则没有国服app。
至于资源这部分,说说移动硬盘、NAS和网盘的优劣吧,首先是移动硬盘,移动硬盘的优势是一般是作为冷备份来用的,就是你的硬盘大部分时间是不通电的,这样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硬盘的寿命,但不适合拿来追剧,如果你的很多资源存在移动硬盘里并且经常拿出来观看的话,不如买NAS,而NAS嘛,说白了就是生产队的驴,最常见的用法是7*24小时开机作为服务器使用,好用是真的好用,各种服务都可以私有化,资料放在自己怀里的安心程度也是最大的,但你要说必要性么,也不是那么高,因为你没了它貌似也不影响什么,建议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后再购买,最后是网盘,网盘的优点是你不用去担心它会坏,毕竟这是服务提供商要去考虑的事情,另外可以省去大量的下载时间,资源只需要转存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问题也有不少,资源容易被和谐、质量良莠不齐、不容易找到心仪的版本等等。
5.远程及自动化追剧
最后,还有很多进阶的玩法,比如让你在外地随时随地可以访问到自己家里面的资源,比如把整套流程自动化,只需要设定好想追的剧或者想看的电影,第一时间就会自动下载到你本地并且展示到终端,等等。但这些门槛都不低,需要一些额外的服务来支撑,感兴趣的话我们后面可以挑一些说说。